《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设计二十三
湖南省慈利县零阳镇一完小 周红莉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几”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知道小鸡、小鸭、小狗、小马这四种动物脚趾的不同形状及青蛙冬眠的特点,培养学生认真细致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认识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课件,动物图片,脚印图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小朋友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幅画(课件)瞧,美吗?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色,你想说些什么呢?
2,引导学生想象(可以想象小动物们在雪地里的活动,小动物物们的脚印像什么等等),发表不同的意见。
3,是啊,多美的雪景啊!今天,在这片雪地上来了一群与众不同的小画家,它们不用颜料也不用笔,却能画出很美的图画,它们就是:〈〈雪地里的小画家〉〉(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就请教拼音娃娃或请教同学、老师。(自由读课文)
2、小组合作读书,会读的给不会读的当小老师。(四人小组合作,提示学生可以轮流读课文,相互正音,再小组推荐小老师领读)
3、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指名读,评价)
4、检查学生认识生字的情况
①、把生字娃娃的帽子去掉,指名认读。
②、选择你喜欢的字组词
③、齐读生字
④、你是怎样认识这些字的?(交流识字方法)
⑤、书写生字
我们不仅要认识生字,还要会写生字,请小朋友们打开书124页,这节课我们要写的是田字格中的“几”字。
а,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几”字,想一想,每一笔在田字格里的位置,与同桌说说怎样才能写好这个字。
ь,学生汇报,老师在黑板上的田字格里范写。
с,学生练写,老师巡回个别指导。
d,展示学生作业,师生共同评价
(人教小语资源网 www.pepxiaoyu.cn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原文地址
三、动情朗读,理解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读完后,同桌之间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2、汇报交流读书结果,老师相机指导朗读。
设想:
生1:我知道了雪地里的小画家是小鸡,小狗,小鸭和小马。
师:这些小画家来到雪地里,他们心情怎样?(高兴、快乐、兴奋……)你准备用什么语气读课文的1、2句话?
(指导用高兴的语气读课文的1-2句)
生2:我通过读课文,知道了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
师:是吗?咱们一起去雪地里看看吧!(课件展示四种小动物在雪地上的画画的情景)你认为读3、4句话应该读出什么感情?读得试试吧!
(指导读第3,4句,注意读出小动物的自豪感)
生3:我读懂了青蛙没有参加画画,他在洞里睡着了。
(指导读好问句。)
3、介绍冬眠(可先让学生介绍)问:你还知道哪些小动物也冬眠?
4、“对号入座”游戏
小画家们回家了,它们的作品还在这儿(出示动物脚印图片)谁来帮助老师把它们贴上去,指名上台贴脚印。
5、美读
小朋友们学得真好,你们觉得这首儿歌美吧?咱们一起配上自己喜爱的动作,听着美妙的乐曲(配乐),美美地读一读吧,会背的小朋友们还可以背一背。
四、拓展延伸
在总结全文,使学生了解小动物们的脚趾的不同形状和青蛙冬眠的习性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随读练笔。
1、画一幅画,至少画出两种小动物,展示它们的外形特点。
2,根据自己画的画,编一首儿歌。 -
教案述评 :以读为本 互动合作
湖南省慈利县教师进修学校 朱凡锋
这个《雪地里的小画家》教案是周老师于2004年10月参加张家界市新课改教学比武获得一等奖的教案,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新颖,它在如下三个方面突出体现了新课改理念。
一、创设自主学习情境,激发自主学习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的学习方式。
本教案开课环节创设了如下情境,用课件展示了一幅美丽的雪景图,然后问:小朋友们,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色,你想说些什么呢?请小朋友们认真看,看完后,跟同学们讲讲自己的想法。为让学生看后都能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从引导学生想像小动物在雪地里的活动开始,结合图说出小动物的脚印像些什么,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联想后,再发表不同的意见。学生想像出了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画面,自然进入了课文的情境之中,产生了自主学习课文的欲望。
本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注重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的培养,比如: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请教拼音娃娃,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字组词等等,都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良好的开端是一节课成功的一半,课堂的开始就让学生进入愉快的学习情境,营造了自主学习的氛围。
二、坚持以读为本,珍视独特感悟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是由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所决定的。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而培养独立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基本途径是学生自己的读书实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本课教学设计,改变过去以“讲”为主,通过初读,细读,美读,让学生把课文读通,读熟,读懂,读得入情入境。第一步:初读课文。课堂开始情境的导入,让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读书欲望,为下一环节的读作了铺垫。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有的学生会遇到不认识的字,有的句子读不通,怎么办?周老师并没有按照传统教学方法,由老师一字一句地教,而接着设计了小组合作读书,让学生相互正音,相互学习,再在全班集体交流,这样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又达到把课文读通、读熟的目的。第二步:细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同桌之间说一说自己读懂了什么,以及没有读懂的地方,再集体交流读书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有意识地指导重点句子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课文,体验感情,达到读懂课文的目的。在学生读通、读熟、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设计了读的第三步:美读。让学生听着美妙的音乐,配着美的动作、表情,读着美的儿歌,学生会感受到小动物们的可爱,生活的美好,此时,也达到了读的最高境界。在这堂课中,读已经不是一种陪衬,一种摆设,一种形式,而是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的全部教学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
读,需要老师的指导,如果只有学生的阅读活动,没有教师的组织,引导和指点,那只能是叫阅读,不能叫阅读教学。本教案的设计,重视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在学生细读课文后汇报交流时,相机指导学生读出感情,并通过感情朗读,使学生了解小动物脚趾的不同形状和脚印的美丽可爱,而且能感受到生活的无限情趣。
从教案设计看,在指导朗读过程中,教者并没有把自己的看法强加给学生,让学生一定要按照老师的理解去读,而是问学生“你认为该怎么读”,这样,学生的感受、理解不同,读出的语气、流露的感情也就不一样。这个环节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一个观点: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三、促进交往互动,培养合作精神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通过师生,生生间的相互交往,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
本课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课堂开始,课件展示美丽的雪景图,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彼此交流自己的想法;初读课文,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读书,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正音,会读的给不会读的当小老师;检查学习生字情况时,围绕“你是怎样认识这些生字的”交流识字方法;细读课文时,先让同桌之间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再全班交流……这些环节的设计,既让学生在交流中读懂了课文,掌握了生字,又初步培养了学生读书、识字的兴趣及团结合作精神。
四、大胆扩展延伸,促进学生发展
本堂课,在总结全文后,设计了随读练笔,让学生画出自己熟悉,喜爱的小动物,并根据自己画的画,编一首儿歌。
这种小练笔,让学生实施知识迁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不仅使学生逐渐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也增添了学生热爱生活,学习语文的乐趣。
(人教小语资源网 www.pepxiaoyu.cn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原文地址
http://www.oioj.net/blog/user1/4089/archives/2005/24757.shtml